岩手縣傳承下來的金工藝品「南部鐵器」,誕生於17世紀,因最早是在南部藩(也就是現在以岩手縣盛岡市為中心的地區)製作而得名。這項工藝也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級的傳統工藝品。近年來,除了經典的樣式,也開始出現色彩繽紛、風格更現代的設計作品,甚至在海外市場也越來越受歡迎。
起源於茶道中所使用的「茶釜」
所謂的「南部鐵器」,是岩手縣盛岡市與奧州市所生產的鐵鑄工藝品的總稱。鐵鑄品是指將融化的鐵倒入模具中成型的一種技法。
南部鐵器開始製作的時期,是在17世紀初期,也就是江戶時代。盛岡市與奧州市各自有不同的起源:盛岡市方面,是南部藩從京都邀請茶釜職人,開始製作用於茶道的「茶釜」,作為南部鐵器的起點。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職人陸續聚集,開始製作茶釜、武器與各種日用品等多樣產品。到了18世紀左右,曾為南部藩效力的釜師——小泉仁右衛門清尊,將茶釜縮小,開發出較小巧的鐵瓶。這種方便單手使用的鐵瓶,至今仍作為煮水器具廣受喜愛。
另一方面,奧州市的起源可追溯至平安時代,相傳當時的藤原清衡從滋賀請來鑄物師傅,開始製作生活用品。
再加上這一帶原本就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促使「南部鐵器」逐漸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地方產業。
南部鐵器的製作流程
南部鐵器有茶釜、茶壺、鍋具等各式各樣的產品,但最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鐵瓶」。從古時候就有「南部鐵瓶沒有金氣」的說法,因此用南部鐵瓶燒開的水並不會有金氣(指水變濁、鐵器表面生鏽並產生特有的金屬味)。這是傳統「止金氣」技法的成果。有一種說法認為,製作過程中所需的步驟超過了100道。
【鐵瓶的製造流程】
1. 設計圖・木模
首先會繪製設計圖,然後根據設計圖製作出鋳型所需的木模。木模分為三個部分:鐵瓶本體的上半部鋳型(稱為「胴型」)、下半部鋳型(稱為「尻型」)以及蓋子部分。
過去,這些模具是用木材製作的,但現在已經改為使用鐵板來製作。
2.鑄型製作
首先將稱為「實型(さねがた)」的模具中放入木模,然後在旋轉的過程中,使用砂土和黏土等材料來製作鑄型。
3. 紋樣壓印・表面細節處理
鑄型完成後,會趁著尚未乾燥時,為其加入各種紋樣。傳統的「阿拉雷」紋樣是將細小的突起點均勻地分佈在鐵瓶的表面,這是一種展現熟練工匠技藝的紋樣之一。
接著,會進行「肌打ち」處理來完成表面細節。
「肌打ち」是將少量的黏土與川砂混合後加水,揉成小球,輕輕壓在鋳型上,以賦予表面獨特的質感和細膩的表情。有時也會使用筆或包布的工具來進行操作。
4. 模具燒製
將鑄型完全乾燥後,會在約1200度的高溫下進行燒製,將其硬化。
在這個過程中,若有細微的裂縫或瑕疵,會使用筆或刮刀進行修正。
5. 中子製作
為了在鐵瓶內部形成中空結構,需要另外製作一個比鑄型略小的「中子」。製作中子的材料,是將燒砂、河砂和埴汁(也就是將黏土溶於水中所形成的泥漿)混合後,再以轆轤(拉胚機)旋轉製作出作為基礎的「胴型」與「尻型」。完成的中子會在陽光下徹底曬乾,將水分完全去除,以便後續進行鑄造作業。
6. 模具的組裝
將中子用手放進鑄模裡,再把整個模具組合起來。
為了防止中子在澆注鐵水時浮起來,會在中子上放置2到3個稱作「型持(かたもち)」的鐵製零件,接著再蓋上底模讓模具密合固定。
7. 金屬澆注
在被稱為「こしき」的熔解爐中,將生鐵熔化,製成熔鐵。熔解爐的溫度大約在攝氏1400到1500度之間。熔鐵會用一種叫做「とりべ」的長柄勺子舀取,然後倒入鑄模中進行澆注。
8. 燒釜、後製加工
鐵水冷卻凝固後,會把鑄模和中子拆除。這時會將多餘溢出的鐵削掉,修整外型,並用金屬刷將整體表面刷得乾淨整齊。
接著以約800度的炭火加熱30到40分鐘,讓器具表面形成一層「氧化皮膜」。這道工序就是南部鐵器傳統的「止金氣」處理,能有效防止鐵器生鏽與腐蝕。
9. 研磨、上色
確認鐵瓶沒有滲水問題後,會進行研磨與上色的程序。首先將鐵瓶以炭火加熱到約攝氏200至300度,再用刷子塗上漆料。透過加熱的方式,讓漆牢牢附著在表面上。接著會再使用一種稱為「おはぐろ液」的混合液來做最後的上色與防鏽處理。這種液體是由鐵鏽、漆料,加上醋酸或茶混合而成,用刷子仔細塗抹上去,完成整體的質感與色澤。
10. 提把的製作
提把是透過鍛造工法製作的,因此需要由專業的職人來進行打造。
當鐵瓶的所有製作步驟完成後,安裝上提把後,南部鐵器就此完成。
(總結)
南部鐵器已有約400年的歷史,代代相傳。只要小心使用,據說可以使用超過100年,真的是一件「終生受用的寶物」。每位職人根據自己的風格打造不同的設計和紋路,款式各異。希望您能找到一件最喜愛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