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LANG
Column

鳴子漆器──源自東北、傳承至今的傳統之器之美

在宮城縣屈指可數的溫泉鄉──鳴子一帶孕育而成的「鳴子漆器」,是一種在木製器皿等基底上,反覆塗上天然漆所製作的傳統工藝品。
鳴子漆器以質樸與溫潤的質感著稱,隨著歲月與使用,會愈加展現出深厚的韻味。它重視的並非華麗的外表,而是那份貼近日常、蘊含生活溫度的「日常之美」。這次,讓我們一同深入認識這項在東北風土中孕育、歷久彌新的鳴子漆器之魅力。

與湯治文化一同走過的鳴子漆器歷史

鳴子漆器的起源可追溯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寬永年間(1624〜1644 年)。當時仙台藩主伊達政宗鼓勵種植漆樹並推廣漆器製作,由此成為鳴子地區開始從事漆器工藝的契機。
之後,岩出山藩第二代藩主伊達忠宗派遣工匠前往京都,學習京漆器的技法,並將其與當地原有的木工技術融合,促成了鳴子漆器的發展與獨特風格的形成。

當時在仙台與岩出山的城下町間,以製作盔甲與器物為主的「御用塗」技術相當興盛。這項技術逐漸在藩內各地傳播,使村落間的漆器製作蓬勃發展。鳴子地區也不例外,憑藉豐富的木材與漆資源,木胎師與塗師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出精緻的器物。就這樣,鳴子漆器誕生於伊達藩推動漆文化的浪潮之中,並在延續「伊達之漆文化」的脈絡下,逐步成長為一項承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

◇隨著湯治文化一同發展

鳴子溫泉鄉自古以來便被列為「奧州三大名湯」之一,是歷史悠久的著名溫泉地。早在江戶時代,就有許多人前來湯治(溫泉療養),形成了人們長期停留、以溫泉療養身心的「湯治文化」。
在這樣的湯治聚落中,供應生活用品與伴手禮的在地產業不可或缺。鳴子地區的木胎師們便開始為湯治客製作托盤、飯碗、茶杯等日常漆器,用工藝支撐了溫泉鄉的生活。

由於漆器堅固耐用,不僅在當地居民的日常餐桌上十分實用,也成為湯治客人回程時最具紀念意義的伴手禮。可以說,湯治客的存在創造了鳴子漆器的需求,也成為職人不斷精進技藝、延續傳統的最大動力。

◇與「鳴子木芥子」的深厚淵源

與此同時,在鳴子地區還誕生了另一項知名工藝──「鳴子木芥子(Naruko Kokeshi)」。
木芥子是一種以車床削製而成的木製玩偶,過去常被湯治客買來作為送給孩子的溫泉伴手禮。
這項「木頭旋削」的技術,與漆器的木胎製作息息相關。據說在鳴子,製作木芥子的工匠與漆器職人,原本都出身於同一脈木胎師的系統。
換言之,鳴子木芥子與鳴子漆器,可說是以湯治文化與木工技術為基礎、共同發展出的「兄弟工藝」。雖然用途不同,但兩者皆傳遞著木材的溫潤質感與手工藝的溫度,並在這片土地上長久受到人們的喜愛。

◇從明治時代走向現代

明治維新後,藩政結束,原本的御用職人開始以民間工匠的身份開拓新的道路。隨著鐵路開通,湯治客人數增加,鳴子漆器不僅作為實用品,也逐漸被視為贈禮與伴手禮,價值提升。從明治到昭和初期,因其塗層堅固且裝飾簡約而高雅,被讚譽為「堅牢優美」。

戰後,隨著觀光熱潮,鳴子溫泉再次受到矚目,漆器需求也隨之增加。1976 年,鳴子漆器被認定為「宮城縣指定傳統工藝品」,現今更獲經濟產業大臣指定為「傳統工藝品」。
近年來,在延續傳統塗工技法的同時,也融入符合現代餐桌的設計元素,誕生了嶄新的鳴子漆器作品。

展現木材之美的鳴子漆器技法

鳴子漆器最大的特徵在於「充分展現木地之美的塗工」。與輪島或津輕等地以華麗蒔繪或裝飾為主的漆器不同,鳴子漆器多採用能突顯木紋表情的「拭漆(ふきうるし)」技法。

所謂拭漆,是將漆薄薄塗上一層後再擦拭,反覆多次的工序。透過這種方式,漆能滲入木地內部,呈現出深邃的光澤與透明感的仕上效果。自然的木紋因此清晰浮現,每件器物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表情。

此外,鳴子漆器的另一特點是輕巧且易於手持。木地常使用栃木(トチ)、水目櫻(ミズメザクラ)、欅(ケヤキ)等木材,製作口感柔和的湯碗、飯碗與托盤等器物。漆具耐熱、耐水特性,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光澤也會愈發迷人,因此被視為「會隨時間成長的器物」,長久以來深受喜愛。

色調方面,多以沉穩的琥珀色、深褐色或帶紅的朱色為主。雖樸實低調,卻蘊含深厚的韻味,正好映照出東北特有的風土氣息。

◇鳴子漆器的代表性塗工技法

・ 木地呂塗(きじろぬり)……鳴子漆器的代表性技法,透過多層透明漆的塗抹,使木地的美麗木紋自然浮現。其特徵是琥珀色光澤,使用越久,越能展現歲月的韻味。

・ 龍文塗(りゅうもんぬり)……1951 年由漆工藝研究家澤口悟一所創,特色是如墨流般自然的紋路。這些紋路並非刻意設計,而是隨漆的自然流動形成,呈現獨特美感。

・ 拭漆(ふきうるし)……將漆薄塗後再擦拭,重複多次的技法。既能凸顯木地本身的質感,又帶來溫潤細膩的仕上效果,常用於日常使用的器皿上。

・ 紅溜塗(べにためぬり)……使用紅色顏料塗層,使器物呈現鮮豔的紅色光澤。其特色是華麗中帶有沉穩的美感,色澤明亮而不張揚。

・ 煙草塗(たばこぬり)……擁有獨特質感與色澤的塗工技法,色彩深沉、手感細膩,由職人如後藤常夫等代代承襲。

木地呂塗

木地呂塗

紅溜塗

紅溜塗

鳴子漆器的製作流程

鳴子漆器(なるこしっき)的製作採用傳統的分工制度。地區內的職人各司其職,發揮專長,共同完成一件器物。木地師(きじし):負責選材、削製與車床加工木胎。塗師(ぬし):進行漆的塗布與研磨。蒔繪師(まきえし):負責裝飾性的蒔繪工藝。

透過這種分工制度,每個工序都能專精,造就高品質的漆器。此外,像是凸顯木地美感的「拭漆(ふきうるし)」或其他獨特塗工技法,也都依賴每位職人的技術與經驗來完成。

◇木胎製作

鳴子漆器的製作首先從「木胎製作」開始。所使用的木材多取自鳴子周邊山區的闊葉樹。砍伐後,木材至少需經過一年以上的自然乾燥,以穩定木質,防止後續製作中出現變形或裂痕。
乾燥完成的木材,由車床職人削製成器物的形狀。在鳴子地區,製作木芥子的木地師技術同樣被應用於漆器製作。成形後的木地再經鉋刀打磨,使表面光滑細緻。由於木地的品質與形狀直接決定了器物最終的仕上效果,因此木胎製作被視為整個製程中極為關鍵的一環。

◇底漆處理(下地)

木胎完成後,進入將器物表面凹凸磨平的工程。首先,將研磨粉(砥粉)或黏土混入漆中,塗抹於木地表面,這一步稱為「錆下地(さびしたじ)」,塗抹並晾乾的過程則稱為「錆付(さびづけ)」。
錆付完成後,讓錆漆(さびうるし)充分乾燥,再以水進行研磨,稱為「錆研ぎ(さびとぎ)」。透過這個步驟,木地表面變得光滑平整,也為上漆提供了理想的基底,使最終的漆面呈現美麗光澤。

◇中塗與中研磨

在完成底漆並將木地表面磨平後,進入「中塗」工序。此階段將漆反覆塗抹、分層堆疊,同時多次打磨,使漆層均勻光滑。
中塗的漆通常會放入專用旋轉烘乾槽中,利用旋轉使漆層均勻乾燥。乾燥完成後,再像錆研磨一樣對表面進行研磨。透過多次反覆的中塗與研磨,漆面呈現出更深的光澤與透明感。

◇面漆塗布(上塗)

在「上塗」階段,塗師會將漆塗得極為薄且均勻地覆蓋器物表面。由於漆是透過濕氣硬化,因此需要在乾燥室中,保持恆定的溫度與濕度,慢慢讓漆固化。若乾燥過快,光澤會受損,因此整個過程通常需耗費數天至一週左右。
若採用拭漆技法,則需將漆塗上後擦拭,再重複塗漆 3~5 次。每一次塗拭,木紋都會更為凸顯,漆面光澤也愈加深邃。

準備製作高級光澤傳統漆器所需的原料

職人以細筆在傳統日本碗上塗抹紅漆

(總結)

鳴子漆器不僅能為日常餐桌增添色彩,更能隨著使用,感受其溫潤質感與光澤的變化。何不親手體驗一次,感受這份獨特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