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LANG
Column

城市寶典 ~足立區篇~

足立區,從江戶時代開始以交通要道「千住」(北千住)為首,「綾瀬」「西新井」「竹之塚」「梅島」都是其主要街區。 南北有日光街道,東西有環狀七號線貫穿。
日光街道南邊至日本橋,北到日光,環狀七號線,東側經過葛飾區・江戸川區,
至葛西臨海公園前交叉點,西面經過中野區・世田谷區等,貫穿至品川區環七大井埠頭
交叉點。

足立區有優良的育兒環境。 其中「區立小學校,國中校的數目」居23區前列。 小學有68所,
國中35所,有良好接受公立教育的環境。 另外,「區立公園面積」在23區中排名第二。
現在已經普及到全國的章魚遊具也是從足立區發源。 區內能看到各種有特色的遊樂設施。
近年來正推進「全力支援孩子・年輕人的計畫」,提供對撫養孩子家庭和對年輕一代的支援。

商業設施林立的北千住站

上沼北公園的章魚遊樂設施

■1 古代~中世的足立區

6000年前,海水面高於現在,海水侵入區南部的千住附近地區,區內各地出土了各種貝殼。 千住旭町也發現了鯨的骨骼,由此可判斷這附近當時是海岸。

大約4000年前,海水開始後退,北部開始有人居住。 這地區被稱為「舍人遺跡」和「伊興遺跡」。 古墳時代初期有重要遺跡。 特別從伊興遺跡發現了以船為模型的祭品和西日本特產的器皿,作證了曾在此進行水上交易。

7世紀初,「足立」這地名首次在文獻中出現。 這個時代中記錄的「武藏國足立郡」的木簡可以證明。 平安時代之前足立區還是個寂靜的鄉村,進入鎌倉時代,千住附近的隅田川河岸設置了「關屋裡」從此發展成鎌倉幕府對人和貨物管理的處所。

另外,12世紀至14世紀武士團「足立氏」控制了該區域。 但是進入江戶時代,這個武士團逐漸衰退,足立區歸入由德川幕府直接統轄。

伊興遺跡公園(豎穴式住居)

舊「關谷之裡」、現京成電鐵「京成關谷站」附近

■2 江戶時代的足立區

江戶時代的足立區開始發生巨大變化。 德川家康入城後,最初做的事業就是整備了江戶和全國連結的街道。 使「奧州街道」,「日光街道」貫穿其中,1594年在「關屋之裡」附近架起「千住大橋」。 這是隅田川 (當時被稱為入間川 )上架的第一座橋。 距離現在的千住大橋離上游近200公尺。
後來,1597年 千住宿被指定為宿場,大橋兩岸形成了宿場町。 ,由於千住位於陸上交通和隅田川水上交通要道,大米,蔬菜,魚類從各地雲集過來,孕生出市場。 和神田,駒入的市場在江戶時代中期稱為「江戶三大盤」。

另一方面,除了沿街地帶其他地方都是鄉村地區。 江戶時代以前,稻穀農作以區域西部為主,江戶時代中期以後灌溉技術得以發展,東部也開始生產稻米。

「西新井大師」和「女性除厄祈願所」作為重要觀光地,吸引了許多參拜遊客。

現在的千住大橋

明治初期的千住大橋

■3明治時代~戰前的足立區

明治時代的足立區作為 「東京府南足立郡」、郊外的農村地帶開始發展。 之後都市中心部需要提供大量耐火建材的磚,於是在能夠獲得優良的建材的荒川(隅田川)附近建設了磚工廠,利用水運送往都市中心。 區內有堀之內,小台大門,宮城,本木等磚廠,成為明治時代此區的主要產業。

明治時代也是鐵路交通拉開序幕時代。 最初營運的鐵道是1896年,田端至土浦間開通的 “日本鐵道土浦線”(常磐線).此期間建設了北千住站。 車站由來有諸多說法。 有一種說法,江戶時代誕生的日光道中的初宿,陸前濱街道的分歧點的千住宿,到了明治時期,變遷成“千住宿北組”“北千住”。 1899年開通了東武鐵道,北千住週邊和隅田川週邊的工業由於得到了北關東和茨城方面的勞動力而得以發展。

這段時期,荒川(隅田川)週邊聚集了工廠,居民,一旦發生水災就成為重大災害。 特別是1910年大水害,災情重大。 以此為契機開始「荒川放水路」建設。 1930年完工。 放水路貫穿足立區南西部,雖然一部分遷移了居住地,但是水害也大大減少。 這段時期開始,新的放水路「荒川」,
,原來的荒川成為「隅田川」。

1923年關東大地震,藉著興建中的荒川遮擋了來自都心的大火,區內避免了重大災害。 大地震後許多受災民眾遷居到足立區,人口也急速增加。

1920年代以後的足立區,成為了支撐東京能源基礎設置據點。 1926年,東京電燈千住火力發電廠開業,透過隅田川水運,運輸來煤炭,最大可發電75000kw。 這個發電所的四根煙囪在街區哪個方向都能看到而為人所知。

島冰川神社的磚砌祠堂(有形文化財)

幽靈煙囪紀念碑(煙囪外壁以鐵覆蓋)

■4 戰後的足立區

戰後的足立區是人口激增和(bed town)化時代。 由於足立區有大量農地和工廠廢棄地。 可用來整體規劃的地區多,宅地化容易。 50年代開始至60年代建造了許多公營團地。

以1958年完工的「西新井第一團地」為首,「花畑團地」「竹之塚團地」「大谷田團地」一一建成,這段時期有大約20%的公營團地都建在足立區 。

1962年,將北千住和都心連接的地鐵千代田線開通,沿線的町屋,北千住,綾瀨,北綾瀨也發展起來。 同年1962年,東武線直通地鐵日比谷線開始運營,五反野・梅島・西新井・竹之塚等東武線沿線地區也發展成 bed town。

50年代至60年代,貨物運輸以鐵路轉成卡車運輸為主。 農地眾多的足立區由於趕上幹線道路新設,在23區中最早應對機動車大眾化現象的區。

江戶時代開始整備,使用的奧州・日光街道,1952年成為「國道4號線」,道路拓寬。 1959年,橫穿區東西的環七線開通,1982年又開通了首都高速6號線,這些交通網加上位於東京近郊的位置,使大量工場,建設業等不同行業在區內進出,也 促成了農業,稻米,蔬菜,鮮花栽培等的近郊農業型發展變化。


足立區西部一直被稱為「鐵道空白地帶」、長期以來以公車做為主要交通工具。 2008年,建成
「日暮裡・舎人liner」。 交通便利性大為改善,成為近年成長顯著沿線。

各地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時代,特別是常磐線,千代田線,東武線。 Tsukuba express交會的北千住週邊發展迅速,2000年代又進行了再開發,作為從江戶時代延續至今不變的交通要衝,一直是足立區的中心地帶。

連接首都高速中央環線和首都高速川口線的江北樞紐站

綾瀨站前街景

■5 足立區的未來

足立區現在打出 「100年一遇的變化時期」的口號,千住、綾瀬・北綾瀬、江北、西新井、梅島、六町、竹之塚、花畑的7區域,推行area design方針。 例如,在花畑的「文教大學東京足立校園」實行無圍牆措施,食堂,圖書館可以提供給區民使用。 在不同區域,實施不同的內容。 今後不同街區一定會各自展現與眾不同的特質。

足立區戰後,作為團地街,人口激增,迅速發展。 現在舊團地不斷被拆除,新的街區正在逐漸被取代。 其中,隨著江北地區的「日暮裡・舎人·liner」の開業、2021年大學醫院開始營運、今後會有進一步的開發。


2022年東武沿線竹之塚完成了鐵道高架化,延續至2024車站週邊正進行在開發。 千代田沿線的北綾瀨站前,正在興建預期2025年完工的商業設施。

治安方面也比以往有了巨大改善。 刑事犯案件比最高峰時期下降了80% (2021年)。
區內公園,綠地眾多,近代的鐵路網,交通網,平坦的土地,充滿了青年學生朝氣的戰前,構成了今天這個「想要一直居住下去的」足立區。

完成高架化的竹之塚站

荒川沿岸的風景也是足立市的特色

■小專欄「江戶刺繡」

「江戶刺繡」是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擁有經濟實力的商人和居民間流行的衣著服飾成為其起源。
在絹織物或麻織物的衣服上,使用絹線,金線,銀線,漆線等進行豪華刺繡。 日本刺繡裡有
「京風」「加賀風」「江戶風」等三種。 江戶刺繡特徵是讓人能感受空間感的刺繡手法。

精密畫狀的細緻的作品,不同角度可欣賞到不同美感,可稱為「絲線的藝術品」

日本刺繡